BT shunt 手術的由來

2016100410:32

【兒心小學堂─BT shunt (Blalock-Taussig shunt)手術的由來】

BT shunt是一種人工血管手術,用於法洛氏四重症的兒童,這個手術從1944年首次進行後,經過不斷改良後,直到今天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讓我們一起瞭解它的由來吧

⋯⋯

時間回到1944年,長期照顧先天性心臟病的女性小兒心臟科醫師海倫˙陶西格 (Helen Taussig) 發現,法洛氏四重症的小朋友,如果能有開放性動脈導管就能有更好的血氧濃度,因此思考動手術「做」一條血管提供肺血流。

這在當時當然被視為一個荒誕的想法,她當時尋求合作四處碰壁,直到遇見了當時知名的外科專家─布萊洛克醫師(Alfred Blalock)和他的助手湯瑪斯(Vivien Thomas),他們從動物實驗研究出,鎖骨下動脈可以被轉接到其他血管,同樣的概念,也可以用於增加肺血流。

同年11月,他們成功地為一名14個月大的小孩進行了第一次的血管手術把鎖骨下動脈截斷接至肺動脈,解決了孩子的發紺問題。手術的功勞理應歸於這三人,但是由於助手湯瑪斯是非裔美國人,在種族歧視嚴重的年代,他的貢獻並沒有被認可。直到三十年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授與榮譽博士學位(本來只有高中畢業)後,才有小兒心臟教科書為他正名,將原本的Blalock-Taussig shunt正名為Blalock-Thomas-Taussig shunt。

這個故事後來也在2004年被翻拍成電影《天賜良醫》(Something the Lord Made),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來自兒童心臟會客室 傅俊閔醫師文章
(圖片由左至右分別是陶西格醫師、布萊洛克醫師和助手湯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