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究竟開刀好還是不開刀好

2015081814:38
 

只要提到侵入性治療,爸爸媽媽一定會問:有沒有危險?會不會有後遺症?其實你我都知道,無論是要把發育不良的瓣膜用氣球導管撐開,或是要把心臟剖開去修補破洞,光用想像的就知道,這些都是相當具有風險的治療,負責執行治療的醫師其實都承擔著相當大的壓力。

畢竟,在目前醫學的領域中,沒有什麼是 100%安全,100%成功的。所以,只有在當下不接受治療的風險或是日後預期會發生的後遺症嚴重度,高過侵入性治療本身的風險或是可能造成之後遺症時,醫師才會下定決心幫小朋友做心導管或動刀。不過,隨著小兒心臟學的進步,對各種治療的觀念與技術也都日新月異。例如,以往較大的心房中膈缺損幾乎都要接受開心手術,現在則絕大多數都可以用心導管放置閉合器來取代開刀。又例如有些醫師在觀念上還停留在心室中膈缺損一定要等到體重夠重了(例如 10kg)才能開刀,但事實上是除非真的體重有如早產兒一般的輕,在臺大醫院很多嚴重心臟衰竭的新生兒在
體重不到 3kg 時即接受矯正手術,術後一樣恢復地很好。

⋯⋯

反之,也正是因為侵入性治療或多或少有一定風險,所以醫師不會建議去做沒有必要的治療,否則只是徒增風險,病童卻
得不到好處。例如,有些無意間發現的血管環(一種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其實在一般人群當中並非罕見,但除非小朋友真的有呼吸或是進食困難的症狀,或影像學檢查的確有重要器官被壓迫的證據,不然臨床醫師是不會貿然決定讓小朋友去開刀的。